中秋怀古——回望房产发展
| 招商动态 |2016-09-14
惠选君
秋高气爽中秋节,不禁想起古人赏月的情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今日房产,古时是何貌?
今天惠选君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购房经”!
惠选君
在西周中期,距今大概2900年,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就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
一个叫矩伯的人分2次把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条带花的围裙。
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房地产交易。
小贴士
1300亩相当于866666.67平方米,矩伯这个生意做的,放到现在绝对是冤大头。
而买卖房产也没有契约,全靠毒誓。
惠选君
此交易发生的93年后,也就是周厉王32年又发生了一宗土地买卖。这宗土地买卖的交易过程也被刻在青铜器上。
这次记录的是周厉王买地的事,周厉王为扩建王宫,买下一个叫鬲从的人的地,没有立即给钱。鬲从担心周厉王赖账,周厉王派人对鬲从说:“你别怕,我一定会照价付款的,如果我赖账,就让上天罚我被流放好了。”
嗯,这是个很毒的誓,,也证明了这次交易的分量。
惠选君
那个时候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信用,一般来讲发毒誓还是管用的。
秦、汉时期,随着房产交易逐渐增加,逐渐出现了中介,但是政府并没有过多的干涉,导致了这一段时期,中介各种乱象,信息不透明,索取差价。(这说的不是现在的中介吗?)
小贴士
这种情况一致延续到唐朝,政府实在看不下去了,规定买卖房屋必经中介,经纪人是公务员,行为受到约束,也就是说必须持证上岗。这种治理模式挺好的,起码现在做房地产中介也没几个人有什么证,都是租的。
随着房产行业逐渐规范,有人专门开发商铺,盖好之后,或租或卖。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可算是开发商。
惠选君
有个叫窦乂的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窦乂生在陕西,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爹娘,无依无靠,跟着舅舅一块儿生活。
他舅舅是个“公务员”,住在长安城。窦乂先通过卖鞋、卖树等生意赚了一些钱,后来有了80万钱的身家,于是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
他以三万文钱(折合人民币6000元)买下“十余亩坳下潜污之地”(普通话叫化粪池),填平盖了20多间店铺,再招商引资,形成自己的房地产品牌“窦家店”,火得一铺难求,连波斯人都来租他的铺子做生意。窦乂日进几千钱,自然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房地产商了。
再后来,窦乂听说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于是斥资70万钱买下一块地,又花30万钱把这块地建成一片马球场,送给了李晟。李晟很高兴,从此跟窦乂结成死党,有求必应。有这种靠山保驾护航,窦乂发得更快了,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嗯,所以这位仁兄的口号是:想赚大钱,先得定个小目标,比如买个化粪池。
惠选君
比如在北宋,政府专门搞了个开发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这个机构本来只能是修筑城墙和宫殿,后来城墙修得差不多了,宫殿也盖得够豪华了,这个机构就开始转型,开始给中央财政搞创收。
怎么搞创收呢?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盖好了,有的卖给老百姓,有的租给老百姓,给国库做了很大贡献。
惠选君
明朝弘治年间,南京的房价畸高。有多高呢?繁华的秦淮河畔,一间房能卖到六百两银子,一般人绝对不敢打买房的主意。
《玉堂丛语》卷二,就记载了当时南京国子监祭酒的买房故事,颇为寒酸:
当时的南京国子监祭酒,名叫谢铎,他手下有30多号人,都是无房户,得租公家的房子住。30多人的租房租金,就是一笔昂贵的开支。于是谢铎就动了买房的念头,依照谢铎的级别,算得上是个高级公务员,但是他每年的薪水不过200两银子,不吃不喝三年,也就勉强买一间房子。他手下那些人,收入还不如他。
谢铎不愧是最高学府的领导,他很快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集资团购。钱从哪里来呢?从牙缝里省。把政府给他们配的勤务员、伙夫、马夫、门卫、抄写员,统统不要了,省下来一大笔钱,存起来买房子。终于,钱攒够了,“买官廨三十余区,居学官以省僦直。”买了三十多套公家的住宅,过上了不用交房租的幸福生活。
明朝首都南京↓
惠选君
明朝以后,因为城市的发展,居民的住房越来越成了执政者关心的问题。于是,在清朝,经济适用房出现了。但是清朝的经济适用房,和现代的恰恰相反,清朝的经济适用房是专门为特权阶层建造的。
清朝初年,大批旗人来到北京定居,清政府就将汉人统统搬到外城去住,把内城腾出来给旗人。到了乾隆年间,旗人越来越多,内城的地盘不够用了,房子也不够分了。更可气的是,那帮分了房子的旗人吃喝嫖赌,胡吃海喝,领的钱粮不够用,把政府分给他们的房子偷偷地卖了出去。乾隆很生气,一方面继续给旗人盖房,另一方面开始搞房改。搞什么样的房改呢?
满清经济适用房↓
惠选君
第一,国家不再给旗人免费分房了(有特殊贡献以及跟皇室有特殊关系的旗人除外),哪个旗人嫌房子不够住,可以向政府申请购买。第二,原来分到的房子可以卖,前提是你得把它从国家手里买下来,从公房变成私房,从只有使用权变成拥有所有权。
于是,旗人花了很少的钱,就把原本属于公家的房子,统统变成了私人财产。举个栗子:乾隆四年,一个叫额森特的旗人交给内务府57两银子,就买下了一个坐落在正阳门外高井胡同、拥有三间正房两间厢房的小型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按市价,至少500两银子。像额森特这样享受到经适房的旗人,乾隆年间至少有50万人。
不过一直到近代,所有的开发商,全都是兼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工作之后抽出时间来做房地产开发和中介服务。
说完了开发商和中介,咱们聊一聊购房者:
惠选君
从古到今,房子一直是中国人最关心的社会热点。如果你以为只有生活在现代才会面对如此高的房价和悲惨的房奴生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古代,房子也一直是个紧俏货儿,特别是像长安、洛阳、开封这些大都市,房价一点都不比现在的北京、上海、深圳低。
历史上也不乏知名的房奴: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苏轼都为房子操碎了心。
惠选君
陶渊明是个典型的水瓶座,放在现在就像一个阳春白雪的文艺青年,看谁都觉得太庸俗。但是高贵清高,到辞职也没攒点钱,加上不懂理财,所以最后别说在南京买房子了,最后一家老小的吃饭都成问题。不得已在隐居世外桃源。
陶渊明——去桃源是因为买不到房
采菊东篱下,没钱住南京
惠选君
诗圣杜甫有一首佳作广为流传,名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好吧,这是“天灾”,认了。
但偏偏还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偏偏这支拆迁队还是一帮小孩子,当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好不悲情。
杜甫——史上最悲情的拆迁户
安得广厦千万间,先让我来住一天
惠选君
白居易二十八岁考中举人,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三十二岁参加工作,干的是“校书郎”,就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人员。级别呢,是正九品,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长,不过工资却不低,每月一万六千钱。白居易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这样每月的开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八千五百钱存起来。但是存了十年,他也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
后来白居易觉得这样长期租房不是办法,就跑到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下一处宅子,平时住在单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有点和现在的大都市白领差不多,在郊区买房不住,而在城里租房上班。
白居易——长安城的蜗居生活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想要做房东
惠选君
说了房地产大亨,再来说说古代的房奴。要说古代的房奴,苏轼不是最惨的,但却是最“辛酸”的。东坡居士在京师开封为官多年,级别也不低,愣是买不起房子,儿子要结婚,却只能借一位好友的房子办喜事。为了一圆房子梦,苏辙倾其毕生积蓄,买地盖房,老朽一枚才成为有房一族,真是太不容易。可见,古今的房奴都是一样的。
苏轼——最辛酸的“房奴”
惠选君
其实这些大才子,只要换个心态就不用做房奴了,诗仙李白,绝对是“诗和远方”的第一人。究其一生,除了创作和饮酒外,不是在旅行,就是在去旅行的路上。
那么,问题来了,李白不置房产,那他住在哪呢?
答案是“租住”在各个达官贵人的豪宅里,还不用交房租,给个五星好评吧,亲!
惠选君
好了,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
更多房产资讯,尽在惠选房,欢迎关注。